黄宝荣委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 “西部样板”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始终将西部地区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西部12个省区市,为新时代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他指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这一重要指示为西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但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传统领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西部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因素。面对挑战与机遇,西部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扬长补短,要把握新与旧、共性与个性、区域协同与各展所长“三个”关系,走出符合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打造出高端制造业的“西部样板”。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大力培育新动能,也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旧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共进。传统产业是西部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要大力推进能源化工、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用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例如,在煤炭、化工等行业推广智能化生产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老树发新芽”,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地制宜要遵循共性,更要抓住个性,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元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差异化布局,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和园区,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集群。
处理好“区域协同与各展所长”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区域协同,也需要各展所长。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各异,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和盲目跟风,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例如,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甘肃、新疆等地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具备先天优势,可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贵州、云南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可发展大数据、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和储能产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云南、四川等地可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和数据中心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黄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