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和安全保障 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高度关注。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算法透明性、公平性、责任归属等核心要求,完善人工智能治理的制度保障;在标准规范层面,推动AIGC内容溯源、红队攻击测试、对抗样本防御等技术标准的制定,构建全流程覆盖的治理框架;在国际合作层面,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中央企业既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应用者和推广者,可依托其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优势,带头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为顶层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强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和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包括研发深度鉴伪技术、对抗样本防御算法、隐私保护工具等,提升治理技术能力;建立AI治理基准测试体系,涵盖红队攻击、动态监测、内容真实性评估等维度,推动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标准;开发AIGC安全工具链,包括内容监测、溯源检测、安全围栏等,支撑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中央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在技术研究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牵头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协作,为突破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开展应用示范,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推动治理技术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平台应集成深度鉴伪、动态风险评估、溯源检测等功能模块,建设覆盖数据安全、内容安全、模型安全、系统安全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在金融、医疗、教育、能源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与保护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中央企业近年来持续发力,不断在业务场景中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可利用其产业协同和场景优势,牵头构建国家级AI治理平台,带动全行业形成高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治理生态,同时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的规模化应用,为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在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让人工智能在安全、可靠、可控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