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委员:深刻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源泉,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新时代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期,具有涉及范围大、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关联性联动性大的突出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原则、举措、方法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把握和贯彻。
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六个坚持”原则的规律性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六个坚持”原则,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凝练出来的重大规律性认识,是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现代化新征程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需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行稳致远,需要在百年变局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十分伟大、任务极其复杂艰巨,这必然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科学把握一些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六个坚持”原则,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的重大原则、是成功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明确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坚持守正创新的改革道路,明确了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的以制度建设为改革主线,明确了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改革原则,明确了统筹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的系统改革的观念。“六个坚持”原则既是我党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概括,也是现代化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和始终坚守。
关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是关于改革的一个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部署未来改革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解决制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还要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具体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协同推动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
具体而言,基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调全面推进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和举措任务: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推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续推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全面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安全体制机制,等等。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任务和举措。
关于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关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不仅包括在理论指导层面的规律认识,还包括在实践推进层面的规律认识,也就是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落实和部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方法论原则。
具体而言,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推进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明确改革是一个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的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候,特别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的原则。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体现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要求通过全面改革的深入促进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会有利于促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处理好部署和落实关系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重视改革方案和举措的具体落实,在落实过程中要把握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要注重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些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科学运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黄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