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加快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增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融资成本逐步下降,促进了企业诚信经营,推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也不可否认,民营中小企业增信还存在信息获取不充分、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备、主动增信意识薄弱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各部门间“信息孤岛”。加快推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支持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接入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归集、共享和查询,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以民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经营数据、合同履行情况、税务记录、社保缴纳情况等多维度信息纳入共享范围,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完善全面、客观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多元化信用评价指标,为企业融资提供依据。
二是健全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失信、违信、造假等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打击滥用增信成效、以增信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增信体系。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行业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将生产数据、主营业务的未来市场价值及市场份额评估等经营管理信息纳入企业增信的考量范畴。构建民营中小企业增信模型。汇集市场监管、司法、税务等方面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增信模型。
三是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适当增加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降低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增强企业信用。积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特别是推广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如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增加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创新保险增信的产品种类和经营模式,促进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灵活的信用保险产品。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研发和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四是强化企业增信宣传服务。开展企业金融知识培训,邀请财税、金融方面专家为民营中小企业授课,提高中小企业财务建设水平。推动企业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记录证明,切实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开展企业信用能力建设宣传,了解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情况和困难,积极向企业宣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法律政策,号召企业负责人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