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开发农作物“老品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我国许多县域地方特色农作物“老品种”拥有大量优异基因,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文化深厚,事关县域最广泛、最悠久、最基础的种植养殖产业,是“联农带农”的现实纽带与致富根基,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种业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作物“老品种”通常指的是历史悠久,且在长时间内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或繁育的传统作物品种。由于已经在特定区域内栽培或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仅能够极好地适应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还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商品化、市场化浪潮的兴起,现代农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引入现代品种、重型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以及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然而,这种以少数作物和品种为特征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导致了“老品种”急剧减少,有些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
在“乡村振兴”的“施工图”里,农作物“老品种”为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某些老品种的稻米、蔬菜或水果等可以通过品牌化、市场化的手段进入高端市场,获得较高的溢价,从而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作为“舌尖上的乡愁”,农作物“老品种”是人们通过味觉与营养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消费增量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根脉,需要在加大力度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我看来,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我国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我国很久以前就已经启动了种子收集保护工作,各地农科院都建有种子资源库。需要加强的主要是基层种子库(圃)建设能力,实现多层次、系统性保存“老品种”,让种子、基因库材料和相关数据得以保存开发,完善基层种植养殖户通过库(圃)利用、交换、保存的体制机制,实现农民参与下的育种利益分配,这样方能夯实“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根基。
二是加强科技精准鉴定能力。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县域各级政府合作,研究地方农作物“老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把“老品种”变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三是推动建立我国农作物“老品种”的奖励补偿机制,促进种植养殖户的积极性。完善对我国农作物“老品种”的认证机制。建议设立专门的认证机构,建立监督机制,防止伪劣产品混入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县域地方“老品种”的声誉。
四是助力开发消费市场。配套“一揽子”政策工具包,将县域农作物“老品种”的保护利用与餐饮、医药、文旅等消费市场高度结合,使之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水源头”,更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大力实施公益传播,在“舌尖上”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海内外讲好新时代“舌尖上的中国故事”。以教育活动、美食文化交流、社区市集、公益宣传推广等手段联农带农,联通城乡,促进县域城乡居民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面对农作物“老品种”的认知,让中华民族特有的物种和文化资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