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慢病防治 建设健康中国

2025-04-14 17:20:2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丁梅我有话说
0

  以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我国公众的主要因病死亡原因。据统计,全国居民慢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是我国长期以来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实现健康中国整体目标具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慢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慢病人口数量庞大,医疗资源占据率高。近年来我国慢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人群绝对数量庞大,疾病负担持续加重,给医疗资源供给及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较大压力。二是慢病“一老一少”问题均比较突出。作为慢病发病率偏高的老年群体,医疗机构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慢病年轻化的趋势不容忽视,早诊早治的政策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居民对各类慢病的认知存在偏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许多人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注重饮食与生活作息,留下病情加重或并发症的隐患。对恶性肿瘤往往只有确诊后才加以重视,但此时往往治疗手段和效果有限。而精神类疾病患者往往被社会误解,继而影响后续的治疗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完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制度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和全民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机制,将治疗关口前移,适度扩大高危人群预防半径,实现医防协同。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性医学中心在慢病防控、治疗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上下联动、医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病防治体系。优化慢病诊疗资源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覆盖能力,推进慢病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和医保全面融合。在慢病防治理念上,由单一病种防治干预逐步向多病同防、以个体为核心的全程多病共管模式转变。针对老年和年轻患者各自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针对性措施,深入细化慢病防治相关的指南、政策和标准,依法保障慢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促进慢病综合防治措施高效实施,优化医疗服务水平。健全慢病防控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关键数据,提高慢病管理效率。根据人群特征和疾病变化趋势,科学及时修订重大慢病防治实施办法,如以恶性肿瘤、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作为试点,制定相应的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的慢病筛查制度,使高风险人群得到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拓展疾控部门、公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三方合作的慢病综合防控模式,巩固住院治疗、社区照护和居家康复在慢病患者管理中的有效衔接。提高对慢病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医护人员对各类慢病防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鼓励区域间、学科间慢病诊疗横向交流,全面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患者的服务水平。

  加强慢病综合防治科普教育宣传,推广健康生活理念。加强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融合,普及慢病预防、筛查、用药、治疗与康复知识,使戒烟防霾、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国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肿瘤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龄慢病知晓率、控制率和管理率。引导公众关注健康信息,掌握必备的慢病预防知识,科学就医与合理用药。持续推进慢病防控的科普宣教,整体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我国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政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