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 助力能源低碳安全转型

2025-04-14 17:24:28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杨洪明我有话说
0

  通过深入开展减煤降碳攻坚行动,调整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加快电力系统深度脱碳与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坚定不移推进能源安全转型。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助力能源低碳安全转型,构建起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有效保障电能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数智化坚强电网,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升级,形成协同发展的低碳绿色产业链,全面服务我国能源安全转型下的“双碳”目标战略。

  一是统筹人工智能融合能源转型升级,深入推动终端用户电能替代。深入刻画终端用户电能替代场景,统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交通、港口等多领域电能替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攻克电能替代应用难题,打造绿色岸电系统、推广充电桩数字化计量技术、构建农业数字孪生模型等。针对电能替代成本过高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智能设备选型、电网升级规划以及电价体系优化。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设备设计并探索共享经济模式,降低设备购置成本;精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减少建设和运维成本;制定合理灵活电价策略并优化需求响应机制,降低用电成本。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发展智能制造、虚拟电厂等核心技术,构建多元化、互补性强的农村综合能源体系。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分布式资源协同管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面向我国复杂的多元化分布式资源空间体系,聚焦区域资源整合和改造。构建分布式资源孪生数字平台,搭建数字空间标准化开放服务能力,构建分布式资源时空一体管控新模式。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构架主动采集—边缘处理—分布存储的端边云协同控制架构,实现分布式资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全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强化风电、水电和光伏技术研发,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推广新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注意改造老旧设备,实施抗冰改造,提高新能源预测和调度效率。提升新能源等领域的安全监测,完善能源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加强我国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和安全治理,实现能耗和碳排放数据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建设精准反映、状态及时、全域计算、协同联动的数智化新型电力系统。整合数据、算力、算法,实现云边协同和区域级计算。加强仿真算法研究,提升电网实时动态管理和智能决策。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强化资产安全,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电力系统安全自主能力。

  三是打造企业技术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推动示范工程落地转化。持续人工智能国产软、硬件的自主研发,打造智能化能源新业态。通过设立数字化科研项目,引进培育高水平、智能化人才队伍;由龙头企业发挥牵引作用,拉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智能化产业方阵;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化融合培育体系,打造高素质人才预备军,形成企业技术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并通过建立核心技术示范区,打造超大型城市综合示范、新型城镇化电网、现代化农村电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虚拟电厂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引导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数字化低碳转型。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