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2025-04-09 15:23:5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编者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强农惠农富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期间,持续关注乡村振兴,多次提出重要指示,落子关键处、科学谋布局,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本期我们关注各地政协在助力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中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担当作为的生动实践。

  福建省政协开展多项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不遗余力”

  千差万别的村庄,如何振兴有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人、地、钱”瓶颈制约,又该怎样破解,闯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近日,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带领部分政协委员走进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浦城县,深入学习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并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开展调研,共同探寻乡村振兴之道。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在政和县,这已经成为不少乡村振兴的“法宝”。从政和县中国白茶城到中国竹具工艺城,再到闽台青年融合数字文化IP综合馆,调研组一行详细了解企业运营模式、服务平台建设情况,以及相关项目进度和发展前景。在调研组看来,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牢固树立“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延链扩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

  调研现场,滕佳材还与台胞青年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业、生活、工作等情况,“希望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心,省政协也将持续搭建‘让政协走进台胞让台胞走进政协’等活动平台,为加快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如何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走进松溪县版画院、浦城县梦笔文化产业园、浦城县非遗文创中心、浦城县博物馆等地,调研组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版画、剪纸、大口窑青白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魅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力度,深化宣传阐释,创新文化表达,推进文旅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调研组建议。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委员进百村”活动是省政协今年着力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与此同时,在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调研组与基层干部群众、政协委员面对面深入交流,“面对求贤若渴的乡村,我们将带动更多人才扎根乡村,全面激荡乡村振兴源头活水。”委员们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不遗余力。”滕佳材表示,要深化打造“为闽协商、为民服务”特色品牌,注重发挥政协委员专长,深入基层一线解难题、办实事,以政协智慧力量为助力“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势赋能。(记者王惠兵)

  广东梅州市政协创新建立政协委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以“五个一”活动为抓手服务“百千万工程”

  2025年是广东省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广东各地纷纷投身到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梅州市各级政协组织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百千万工程”,市县政协创新建立政协委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委员实践基地),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凝共识、集众智、聚合力,以实干担当彰显政协情怀。

  梅州市政协党组对委员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协主席杨朝晖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并为梅县区首批委员实践基地挂牌揭幕。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各县(市、区)的委员实践基地,开展调研指导。各县(市、区)政协也精心谋划选点,将委员实践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有机融合,纳入年度工作一同部署推进。以2023年9月全市首批19个委员实践基地正式挂牌运行为起点,市政协采取“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的思路,稳扎稳打、稳中求进,至今已建设26个委员实践基地,遍及全市8个县(市、区)广袤乡村。

  以开展搞一次调研协商、献一个良策、写一件提案、反映一件社情民意、办一件实事(或引进一个项目)的“五个一”活动为抓手,依托委员实践基地搭建调研视察、提案督办、协商式监督等履职平台。2024年,梅州市各级政协组织委员在基地开展活动71次,撰写提案132件。同时,以委员实践基地为载体,委员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充分发挥资源丰厚、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产业发展,为梅州市“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委员实践基地,市县政协进一步引导委员企业把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投向农村基层,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在丰顺县,由委员企业广东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实施主体的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园,总投资2.12亿元,有效带动了20余家村集体、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规模化开展林下食用菌及特色蔬菜等经营,拉动种植面积超1.2万亩,惠及农户超3000户,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为农民增收超8000万元。在五华县梅林镇琴口村,委员企业五华县琴江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油茶林面积已达到1万多亩。该公司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农业格局,常年吸纳300多名农户务工,通过“合股联营”带动周边1500余户农民参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杨朝晖表示,委员实践基地是政协委员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是政协委员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的新载体,让广大政协委员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中真正办成一批实事、做成一批好事。依托委员实践基地,委员们的身影更加深入、更加常态化地活跃在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美丽圩镇建设,以及乡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当中。(记者林仪 通讯员 陈飞 刘晓娟)

  浙江仙居县委书记与委员共话城乡融合发展 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政协召开“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拓宽强村富民新通道”专题协商会,县委书记占雅静与委员围桌而坐,共话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发展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打响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优化乡村规划设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委员们围绕协商主题踊跃建言。

  建强发展轴,县城是关键支撑,产业是根基。严挺委员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医药化工、橡塑、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合成生物、低空经济、泛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打造仙居现代产业体系。

  谈及打造重点村重要节点,王洁虹委员建议,通过打造旅游精品线赋能乡村旅游,科学规划线路走向、沿途景点串联及游客承载量,深入挖掘各村独特的文化底蕴、自然禀赋,利用古戏台、闲置场地开展乡村影院、音乐舞台等沉浸式体验,打造差异化、集聚化的乡村旅游产品,融合做好“兴村”文章。

  占雅静点赞委员“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工作的具体举措。她表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规划先行、项目为王、产业为基、政策集成,以发展轴的高质量建设带动整个县域的高质量发展。(通讯员张紫嫣 记者 鲍蔓华)

  海南省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妃子笑”开启美“荔”时光

  眼下,正值海南各类水果挂果保果关键期,广大种植户期盼树上硕果累累,增产增收。近日,海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农业界第一召集人周燕华组织省政协农业界的部分专家委员赴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提高果蔬品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为当地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做好计算荔枝水分需求量工作,根据气候气象、树体生长情况,用张力计、植物水势仪等仪器来监测荔枝园土壤、树干和叶片的水分状况,做到树体和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精准灌溉。”在陵水惠盛农业荔枝基地,挂满果实的荔枝树旁围满了种植户和技术人员,大家认真聆听专家委员对荔枝栽培改良技术的讲解。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荔枝种植的关键环节、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品种优化等为荔枝产业健康发展开良方。

  “高品质荔枝对肥料管理和病虫害防控要求高,建议建立营养诊断表,控制好荔枝园中氮、磷、钾的施用比例。”省政协委员、海南大学教授阮云泽提出。

  省政协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钟义海结合陵水气候特点,在水肥管理、用药品种及其使用时间和剂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良方案。

  深耕荔枝行业多年的周军峰委员提出,要规范荔枝分拣包装流程,严格遵循“分级销售”标准,提升品牌附加值。

  海南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是一家技术研发示范基地,主要种植“桂花香”和“妃子笑”。小院每年举办的荔枝膨大、芒果保花保果、百香果丰产增效等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培训活动深受果农们的欢迎。省政协农业界召集人许方瑜既是技术人员又是该“科技小院”负责人。她表示,今年将持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让广大果农掌握从种植到销售全链条的科学知识,争创“陵水荔枝”品牌,以科技赋能陵水乡村振兴。(记者陈启杰 通讯员 张昂宇)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政协助力“六无乡镇”创建 织密爱源护水“安全网”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至关重要。开展‘六无乡镇’创建旨在引导广大农户摒弃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织密爱源护水‘安全网’,为北方地区输送优质水源。”近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政协组织市、区政协委员、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丹江口库区城关镇马场关村段,就“爱源护水·共建‘六无乡镇’”议题,与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协商恳谈,建言支招。

  “农村垃圾治理的共性问题主要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垃圾收集、运输成本高;少数村民缺乏分类习惯。”刘云委员建议,加强爱源护水宣教引导,探索建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文明农户评比﹢分类回收积分奖励”机制,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

  “‘无化肥乡镇’创建难点在于农民担心使用有机肥影响收成,对有机肥等替代产品认同度有限。”李俊委员建议,借鉴外地“有机肥﹢配方肥﹢土壤调理剂”模式,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通过农技部门检测、企业生产个性化产品,让农民看到使用有机肥的收益,主动参与。

  敖静委员关注“无塑料乡镇”创建,建议出台政策鼓励竹产业发展,联合科研院校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实现兴竹富民与护水双赢。

  针对“无污染乡镇”创建,詹军等委员建议,健全秸秆收运储用体系,推进污水和黑臭水体协同治理,完善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王贤林委员就“无公害乡镇”创建提出,要加大绿色有机农业扶持力度,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进村。

  刘瑞平委员则为“无柴火乡镇”创建支招,鼓励“以电代薪”“以气代薪”,强化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发展“林下﹢”经济。

  参加协商的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表示将梳理委员建议,优化“六无乡镇”创建推进措施。

  区政协主席党永生向委员们发出倡议,持续围绕“六无乡镇”创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好“建言员”“监督员”,推进“爱源护水”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凝聚同护清水北上力量。(陈新才 陈红梅 毛丽萍)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