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委员:让无人机更好地带动低空经济“起飞”

2025-03-26 13:59: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202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做好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当前,低空经济已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5万亿元。

  低空经济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创新经济形态,主要在于其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以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为技术引擎。我国传统通航行业已稳健发展数十年,目前已注册3000多架通用航空器。随着我国在碳纤维材料、动力电池、电机、自动驾驶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高性能、高业载、长续航、低成本、低噪音的无人机在短短数年便已成为低空通用航空器的主流,吹响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号角。

  二是以一整条高端产业链为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整条无人机产业链,据《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中国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成为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成熟的产业链为我国低空经济腾飞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以三百六十行“低空﹢”赋能经济发展。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一样,无人机正凭借其智能化、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性等优势重塑传统产业,赋能千行百业,衍生出“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应急”“低空﹢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低空﹢”让偏远地区物资配送成本更低了,让重大灾害救援速度更快了,让电力巡线高空作业更安全了,让农林植保农药喷洒更高效了。

  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在适航取证、政策引导、专利技术、产业规模、产品应用等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以无人机为核心力量的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堵点、断点。为此,要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低空﹢”赋能、打造智能基建等方面铺路搭桥。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要“放得活”,国家已经实施了空域分级分类管理,但低空经济仍然面临空域受限、审批难、审批慢等问题,要打通低空空域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划设“自由低空经济区”,实现飞行计划“即申即批”,低空作业“想飞就飞”。要“管得住”,通过“全链条管控”,强制产品禁飞区控制功能、完善无人机实名登记,加强雷达观测、无线电监测、光电追踪、无人机反制等系统建设,努力杜绝个别机场区域“黑飞”等不安全事件。

  推动“低空﹢”赋能,既要拓宽应用场景、又要增强需求引领。发展低空经济的落脚点在于“低空﹢”的新经济形态。要拓宽应用面,摸排梳理潜在应用场景,提供项目对接平台,引导传统产业和无人机制造产业深度对接,开展定制化研发,推动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等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速度和效率;要增强需求引领,可将“低空﹢”纳入“两重”“两新”政策范围,以市场机制﹢产业政策,促进低空产业链高频互动和生态繁荣。

  打造智能基建,既要打造“低空基建”、更要实现“智能运行”。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低空运行规则和基础设施。打造“低空基建”,相关部门应做好航行情报、三维高精地图、航空气象、通信系统、导航服务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要实现“智能运行”,完善低空运行规则,发布“低空交通规则”,提升无人机智能化水平,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智能化、无人化,打造低空经济领域的“灯塔工厂”,以高质量“低空基建”,实现高水平“智能运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厦航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东)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