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调整应对内外挑战——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5-01-10 13:23:51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期 陆铭我有话说
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首要的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会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换句话来说,既要通过促进就业和提升收入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也要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使人们敢于消费。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消费结构正在出现一些显著变化,其中,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新空间。如果能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有助于提振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大力提振消费,首先就要在思想认识上科学认识消费的重要性。要看到,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把经济活动区分为消费和生产,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在实践中,则要避免把消费和生产进行二元对立的区分。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国产业供给能力更强了,另一方面要看到当前我国内需不足,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既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全方位扩大内需,从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事实上,只有供给适应需求,将生产转化为消费,才能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又能使得生产获得稳定可持续的回报。没有足够消费来支撑的生产,最终只会是资源浪费。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需要通过持续加大投资来拉动生产,而消费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这种观点是建立在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之上的,其背后的假设是投资和消费处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而现实是,长期以来GDP的构成中投资占比过高,而消费占比偏低。因此,供给侧要更多面向国内需求,使得生产更加能够适应国内的消费需求,这恰恰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从而走上平衡增长路径的需要。我们要更多面向优化结构的现实需要,不能拘泥于教科书式的平衡增长理论模型。

  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服务消费不断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必然从早期农产品消费为主过渡到制造品消费为主。然后,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当前中国这个阶段之后,平均而言,人们对于制造品的消费逐渐饱和,增长速度放缓,而服务消费必然逐步成为新增消费的主要构成,且比重将越来越高。在宏观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当然是必需的,但从增长的角度来讲,当前制造业的增长面临国内国际需求的双重制约。国内的需求制约就来自于制造品消费倾向边际递减。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的服务供给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于教育、医疗、养老、旅游、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旺盛,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一部分服务消费需求被出国人群带到了国外,反而使得国内潜在的服务需求转化成了他国的GDP。与此同时,在农业规模化和制造业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的条件下,农业和制造业同时出现就业负增长,这种情况下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持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并进一步成为消费增长的基础。而制造业则需要主动作出调整,一方面要通过产品的功能和品质创新来提高附加值,改变依赖“内卷式竞争”来低价出口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适当出海来规避由中国原产地引起的贸易争端。

  中国当前既存在总量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存在服务消费有旺盛需求却得不到供给满足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消费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服务消费,这既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服务消费所存在的供给侧限制需要调整的紧迫要求。在思想认识上,需要纠正认为服务消费是一种消耗的传统观念,事实上服务消费也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创造着巨大的价值。首先,很多消费本身就具有人力资本积累的性质,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例如,会展、演艺等消费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设计的发展,最终赋能制造业发展。教育和医疗消费更是能直接增进人的知识和健康。第二,大量生活服务业(例如家政服务、餐饮、托育等)把原来没有市场价值的家庭生产外包给了市场,原来从事家庭劳动的人可以去工作或者休闲,能大大促进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在城市里存在着大量居住和就业之外的“第三空间”,例如公共活动空间、咖啡馆、餐馆、茶馆等。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直接消费有限,但其实人们相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生产,只是其事后产生的创新价值没有被统计在“第三空间”里。第四,提升服务消费品质,能够帮助一个城市产生“以生活留人”的人才吸引力,成为对本地企业普惠型的产业政策。城市宜居了,人才定居了,经济活动和创新也就随之而来。第五,消费本身也推动科技进步。当今的游戏产业在推动元宇宙的发展,前段时间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还传播了中华文化,拉动了旅游和系列周边消费品的生产。我国一些大型的消费平台企业,推进了算法、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类平台的消费数据正在被用于研发、设计、咨询等,赋能于企业和社会的管理。类似的,医美消费在推动生物医药的研发,文体产业在推动声光电各类仪器和技术的升级。不仅以上五个方面体现出了服务业的价值,在当前中国制造业出口碰到外部制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服务业还能够把制造业产品作为中间产品来消化。例如,办音乐节需要消耗大量场地设备,消费者也需要购买户外用品。再比如,发展体育产业,也会拉动对于户外运动设施投资和相关产品的消费。

  为了促进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建议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深化改革。

  第一,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调整地方政府所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税收考核机制。否则,地方政府一定更倾向于通过大项目的投资以及制造业的发展来拉动本地短期的经济和税收,而忽视全局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在财税体制上,要逐步从主要基于生产的增值税调整到按居民的消费地来征收消费税,这样才能让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消费潜力的释放。

  第二,在近期推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有优化结构的举措。在需求侧,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改进消费券发放模式,更多覆盖服务消费。在供给侧,要将新增的财政支出重点引向既能优化经济结构,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些领域。要更多地在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进行投资,来补足生活服务业的短板,对于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类小微企业要加强政策和金融扶持。青年对于文化、娱乐、体育、旅游、会展等新消费展现出巨大热情和消费能力,要抓住机会,增加消费场景,建设青年友好的社会。同时,要注意到服务消费的空间布局是与人口空间布局高度相关的,相关投资要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起来。特别要在人口大量增长的一、二线城市加大公共服务投资,特别是与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相关的学校建设。

  第三,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开拓服务消费场景,增加服务消费内容,减少服务消费限制。对传统的商业空间要进行提升体验感和互动性的改造。要开拓更多户外消费场景,尤其是在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更多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消费空间。要提高街区开放度,有选择地打造一些高人口密度和人口流量的街道或开放空间,减少对商家外摆位、街头演艺的限制。释放夜间消费能力,对夜间消费的配套服务(如公厕和停车收费)进行改善,一些大城市对周末的地铁等公交运营时间可适当延长。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