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动能与新引擎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1-10 13:21:54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期 曲永义我有话说
0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经济工作锚定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健前行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从挑战方面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产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压力。然而,这些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市场渠道,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定地沿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砥砺前行,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大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向前的中坚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企业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

  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新动能,打造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把握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形成的新产业组织形式为依托的生产力发展形式。“质”即“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质”的核心标志,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发展则是新质生产力“质”的载体。

  新质生产力,其最终落点仍然是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在生产力变革背景下,新动能与新引擎应运而生,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动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重塑业务流程,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全力开拓全新的市场空间。新引擎,则蕴藏于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蓬勃兴起之中。以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企业是市场活力的源泉,是国民经济研发创新的第一主体和核心引擎。

  在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的进程中,我国企业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艰难的市场培育过程,而传统思维与体制机制的束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步伐与发展活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企业创新内核。

  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二是要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跨界合作;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企业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企业要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训、导师制、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与团队,为企业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与创造性。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要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企业可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挑战,加强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协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国家利益。

  当前政府部门应超前规划引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