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文旅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世界级旅游城市和街区、世界级旅游企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文旅资源的挖掘不充分,部分地区历史悠久、文旅资源丰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是拘泥于打造传统旅游观光产品,资源背后的独特文化内涵和附加值还不高。三是文旅产品的开发不全面,部分地区没有找到适合的旅游项目和宣传模式,文旅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创新性弱,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文旅活动转化难、变现难。四是文旅产业的协同不彻底,部分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缺乏有效协同,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文旅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对消费的促进不足。五是文旅企业的培育不健全,文旅产业的市场主体多为中小企业,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人才培育和储备不够,不仅限制了文旅产品的多样性发展,也影响了文旅融合的整体质效。
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有效提升游客对地方文化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任务,为此建议: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挖掘选树机制。要以承载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美好中国,重塑国家旅游形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旅游赋能思想,让文化扩容市场,以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在文旅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聚焦区域建设定位和自身产业特色,打造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要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开展好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展演、戏曲表演、民俗展示、文旅节庆等活动,充分展现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特色,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要大力提升精品意识,在做好本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挖掘、保护的基础上,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品线路、将更多特色文化内容注入景点景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文旅服务和文旅产品,不断提升本地文旅品牌影响力和内在价值。要大力发展乡村文旅,进一步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提炼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乡村独特文化符号,转化乡村振兴成果,打造“农文旅+研学+赛事+艺术”等乡村文旅模式,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二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时制宜,建立科技赋能机制。进一步释放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世界级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旅游企业。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高速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要积极培育数字化文旅场景,利用视觉、沉浸、生成等数智技术,推出云展览、网络直播、云演播、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服务,加快“元宇宙”创新平台和场景建设,打造符合文旅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大模型,激活文旅融合新业态。要加强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文旅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进行精准分析,进一步设计和打造精品文旅IP,为游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体验和服务。要加强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将文旅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规划一体谋划、一体落实,充分利用地区科技创新优势和资源特色,提升文旅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发展互促互进。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势制宜,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文旅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综合性产业,横跨“一、二、三产”的广泛领域,紧密关联“吃住行游娱购”等众多要素。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创新性与融合性强,旅游产业的消费体验性和产业带动力强,要积极寻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契合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产业合作机制。要优化“文旅+商业”模式,提升文旅商融合水平,打造综合型、流量型文旅商综合体项目,推出高品质新型“网红打卡地”。丰富各大商圈品牌餐饮、特色零售、非遗文创、休闲娱乐等文旅内容,建设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商圈。要强化“文旅+演艺”模式,演艺产业已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要着力开发实景文旅演艺项目,创新沉浸式、剧场型等参与性强的演出剧目,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等系列产品,不断完善和拓展演出场馆类型和数量,形成特色演艺群落。要深化“文旅+教育”模式,推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红色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实践性和体验性俱强的研学线路、品牌课程以及配套产品,寓教育于文旅之中,持续提升研学旅行的价值感、获得感,打造集教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的深度融合。
四是文旅融合发展要因事制宜,建立培育扶持机制。要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带动效应,不断适应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调整,通过政府引导、联动互通、产品融合等策略,不断延伸文旅价值链和产业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要积极构建“大文旅”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地区联动、政企合作,统筹各级各类文旅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引进专业化、高素质的文旅人才,促进文旅景观全域优化、文旅服务全域配套、文旅治理全域覆盖,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共建、线路共推、资源共享。要积极推动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各类文旅研发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文旅用地保障,统筹考虑多类型、多模式文旅场景建设使用。健全文旅业态创新激励,激发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为重点商圈、景区、场馆、文物文化单位“二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要积极改善文旅市场秩序,依托文旅流量监测系统,及时对热点区域游客进行引流,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在线旅游平台的提示提醒和行政指导,严厉打击“黄牛”炒票、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不断规范文旅产业中的各项商业行为,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数据和科技新要素的作用,建立新时代以游客满意为核心的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