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持续巩固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持。对标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代课题”,需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断续写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新篇章。
一、增强国企核心功能,引导国资央企“向新而行”。强化发展“引领力”。引导央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立足主责主业与自身专长,识别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加强基础设施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开拓和生成更多应用场景,策源和主导未来产业发展。锻造核心“竞争力”。健全国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制度安排、政策体系和任务部署,加大科技型央企创新投入考核力度,加强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技术、掌握独门绝技。提升安全“保障力”。推动央企主动担负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任,深化央地合作、搭建产业平台,助力地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交通物流链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增强治理“驱动力”。完善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压缩内部层级,强化穿透式、扁平化、契约制、竞争性的经营和人员管理,增强市场敏锐性、创新内生力。
二、优化民企发展环境,激励民营经济“扩量提质”。在思想观念上“破冰”。最大的“隐形壁垒”是“心中壁垒”。推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把民企当成“自己人”、服务民企作为“分内事”。在公平竞争上“破壁”。破除市场准入、政府项目获取、政府采购等领域“国企偏好”,为民企获取要素、参与竞争“降门槛、减手续、增信心、添动力”。在科技创新上“破题”。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引导激励民企加大创新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进科技人才,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走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发展之路。在融资增信上“破圈”。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发展,完善信贷模型、提高容忍度、制定服务目标、提高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经济。
三、推动国民协同共进,释放经济体制“综合优势”。坚持改革赋能、突出取长补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导向,完善混改公司治理机制,用足用好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动力、效率效益。强化供需对接、深化产创合作。支持国企牵头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组建产学研协同、上下游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引导中小企业补链嵌链。做强平台载体、推动服务集成。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推动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产品,组织政银企保、大中小企业对接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赛事,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成配置,打造推广一批国企民企融通发展的典型模式。加强考核评价、压实链主责任。建立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评价办法,引导国有龙头企业扛起创新策源、集群发展的“链主”责任,打造技术创新融合圈、投育联动朋友圈和产业升级辐射圈。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