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市场导向作用 推动生物环保产业提质增效
生物环保产业是通过利用自然生物过程和生物工程技术来解决废水处理、废气净化、固废处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生物技术本身具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生物环保产业对促进环境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增强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与生物安全治理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生物环保产业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产业并购整合加速,央企、国企争先布局,省级环保集团数量持续上升,生物环保产业主体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多而不强,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不足;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匮乏等问题。
为此建议: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与环保技术融合为手段,突破以污染治理为核心的传统环保科技和产业局限,通过生物技术创新发展,培育壮大生物环保产业,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加速融合赋能,促进生物技术向环保领域拓展。加强生物学、环境生态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交叉融合,以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攻关,增强生物环保技术系统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聚焦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和生物新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环保技术先进装备等,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和联合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底层核心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串联各类创新平台,组建生物环保产业联盟,打破当前环保产业局限于环保设备制造和环境服务的狭窄空间,拓展环保产业发展外延,由污染防治转向大保护、大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应用导向,培育生物环保产业应用新场景。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清理地域性保护政策,构建国内生物环保产业统一大市场,推动生物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园)建设,促进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在市场培育阶段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主动推广生物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场景。如可结合无废城市、塑料污染治理等,将生物基材料的使用纳入相关工作考核体系中,积极推进生物基材料替代试点,加速商业化落地。
三是壮大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生物环保龙头企业。遵循“减少行政干预、市场主体负责”原则,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创新发展。坚持宽容审慎的监管理念,以包容性政策“放水养鱼”。建立市场化基金支持和财政奖励制度,引导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生物环保产业予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强化标准引领,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发展一批集项目投融资、环境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