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根植人民
日常生活中,当街上一位行人在人们面前匆匆而过时,没有人会太在意。如果一位编剧把目光锁定到这位行人身上,去跟踪他,去了解他,去探寻他的内心情感,这位“匆匆过客”就有可能成为编剧非常熟悉的一个人。这个时候,如果这位编剧的表达能力足够好,这位“匆匆过客”就有可能变成电影剧本中一位生动而丰满的人物。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或许只有把自己也变成别人眼里的“匆匆过客”,真正深入生活,才有可能把那些“匆匆过客”,那些普通个体、普通人民,从宏大的时代中勾勒出来,从浩瀚的历史中显现出来,让他们变得清晰、重要,成为电影的主角,呈现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新中国电影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普通人民开始成为电影的主角,成为新的银幕形象,特别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或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更是在“人民性”的表达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但可能仍然不够。如何发掘生活和历史中那些普通的故事,仍然是摆在今天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2022年,有一部国产电影《云霄之上》,就是对1935年浙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事件的一次重新发现和艺术表达。影片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在八十多年前的崇山峻岭中,一群普通战士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八十多年前他们在崇山峻岭中完成的任务和做出的巨大牺牲,与我们此时此刻能够坐在这里,有着某种看不见却必然相关的联系。
这就是历史线索!
这部制作成本只有几百万的影片,不仅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最佳摄影奖,而且评委们把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了影片全体男演员。在我看来,这既是对全体男演员表演的肯定,更是对电影中那些源于真实历史的普通战士的致敬!
同样,作为一种当代表达,对历史和时代中的重要人物,创作者更需要去挖掘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普通情感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历史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深深根植于民族发展的探索之中,根植于广大民众之中,根植于普通人民之中。如此,他们才能成为银幕中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或者人民英雄!
有人曾经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伟大的作品的?”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是:“塑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了而已。”
是的,每一块石头里可能都藏着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塑像。
对于电影创作来说,人物就在历史和生活中。这些历史和生活中的人物,等待着编剧们去发现,去与他们交流,去书写他们。要完成这个使命,编剧就需要深入生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需要对生活有足够的洞察力和热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品格和艺术表达能力。
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我们相信,悠长而丰厚的中华民族历史,以及当下正在进行的具体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一定能够为当代中国编剧提供丰富的、可以去创作和想象的素材与人物。我们期待当代中国电影创作者能为这个时代和观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