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间组织活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4-05-07 13:51:05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9期 连玉明我有话说
0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社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先讲一个例子。北京冬奥会期间出版的《北京的长城》(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一书,被列入冬奥会外宣计划并送达北京冬奥村、新闻中心、主媒体中心和赛区接待站,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交融的开创性成果,也成为在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上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再讲一个例子。郑和,作为享誉世界的和平使者,600多年来已超越国界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重大课题和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社会和民间团体致力于郑和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为推动中外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关注到,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支持一些民间组织利用郑和大做文章,有的还成立了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建立了“郑和学”,定期举行郑和国际和平会议,还颁发“郑和国际和平奖”。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既要重视我们的优势,也要正视我们的差距。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挥社会和民间团体在公共外交及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健全其机制、畅通其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其活力。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更加重视和发挥社会和民间团体在文明交流互鉴和公共外交中的独特优势。既要发挥官方的“主旋律”作用,又要发挥非官方的“多声部”作用;既要重视官方话语的讲道理,又要重视非官方话语的讲故事,不断拓展和创造更多的民间形式、民间内容、民间表达,突出社会和民间团体的公益性、中立性、学术性优势,让更多海外受众能够获得更平实更贴近的真实信源。

  二、进一步强化社会和民间团体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力建设。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阐释,推动形成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联通中国话语的独特性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学会用世界语境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语境讲世界故事,更多创造内涵深刻、充满活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文明交流互鉴更接地气,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效能。

  三、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和民间团体文明交流互鉴的保障机制。深化社会和民间团体文明交流互鉴渠道建设,完善文明交流互鉴项目化、成果化、社会化机制,推动通过民间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扩大公共外交,争取和保障社会和民间团体人士在国际组织及国际团体的席位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基于社会和民间团体构建社会化大外交工作格局。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