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5-07 13:39:31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9期 杨钰尼我有话说
0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当前,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保护区十大片区整体保护利用良好,居民获得了保护哈尼梯田遗产的实惠,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自豪感不断提升,保护梯田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强化。但也存在民族语言正失传、民族节庆在简化、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等问题。为保护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策略实施。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国家层面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确保宝贵遗产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管理。在红河成立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交流中心,支持农业、生态、文化等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展示及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大力宣传“非遗+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提振文化自信与思想认同。

  二是抓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希望制定哈尼梯田非遗保护传承奖补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哈尼梯田十大片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整体性保护,对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场所、非遗传承展演活动等给予适当补助,在乐作舞、多声部发源地阿扎河乡建“乐作舞广场”“长街古宴长廊”“哈尼古歌农耕技艺展示厅”,鼓励、引导居民开展以四季生产调、乐作舞、哈尼多声部、梯田耕作技艺为重点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加强对民族节庆、民俗活动、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开展青少年研学、梯田文化课堂实践等活动。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互鉴等活动,支持以家庭、集体为单位申报非遗传承项目,开展全国农耕技艺技能大赛等活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非遗宣介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和阐释哈尼梯田“双遗产”价值,加强与友好遗产地国际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议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中宣部、外交部及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领馆等联合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文化旅游部门及非遗保护中心等参与,开展“最美护田人”“梯田守望者”“农耕文明代言人”等系列活动;鼓励支持“非遗”进校园、进村寨、进集镇、进社区;举办“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文化活动,进一步讲好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故事,更好展现非遗文化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四是推动非遗利用的创新方式。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以非遗项目为抓手,以乡土民俗为支撑,培育一批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对非遗精品项目和伴手礼的研发,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支持建立网络展示平台,鼓励非遗产品与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遗产名片惠及梯田百姓,助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