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24-04-23 16:02:3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8期 李六三我有话说
0

  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具有以物载文、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为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下了深厚根基。

  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创新体系、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文物有效利用方式创新等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一、打造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体系,凝聚科技创新合力。一是要围绕文化遗产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针对文物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在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物保护利用原创理论,不断提高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开展全域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指导预防性减灾及应急救灾理论构建与措施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构建全域不可移动文物应急指挥平台等,实现中央统一指挥协调应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建立全国文物信息总数据库,巩固国家文化基因安全。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供给。通过引入大型反力墙、振动台等大科学装置,开展“大科学研究”,解决文物保护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有力推进我国文物保护方式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四是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二、加强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离不开完善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文物工作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需要不断加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在文物基础研究、保护修复、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全链条合作,在学科培养中发现人才,在项目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合理的岗位设置中使用人才,形成人才发展良性循环。兼顾知识和年龄结构,形成的高学历领军人才与大国工匠型技能人才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配置。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突破文物保护科研单位工资总额、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文物学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制约,激发文物人才创新活力。

  三、文化遗产有效利用方式创新,通过传播多重价值让文物“活”起来。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在文物工作中的时代要求。三维扫描、全景摄影、虚拟现实、数字化等一系列前沿的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提供积极动能。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讲,近年来我们开展了院藏文物、古籍善本及文物保护科研档案等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推动文献研究成果活起来。目前正在以数字化成果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创研发工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力完成各项工作。相信未来,文化遗产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惠及人民群众,助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