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铎常委: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023-08-07 08:39: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过去十年,脱贫攻坚给民族地区带来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民族地区内生动力极大增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但也要看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项,迫切需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一、毫不放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要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在坚持“四个不摘”,加强防止返贫检测帮扶的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政策、财政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做到力度不减、劲头不松,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规模性返贫。对照乡村振兴建设,全面梳理扶贫产业,拿出可行标准,给予分类指导,增强脱贫群众增收能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安排力度,加快补齐基层设施短板。对民族地区农业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急缺的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招录条件、待遇保障、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提升“三支一扶”计划在民族地区的名额比例。加大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政策倾斜时力度,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民族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健全民族乡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防止出现民族地区整村甚至整乡返贫的现象。

  二、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优化镇村规划布局,既从长远目标着眼,又从基本的需要着手,量力而行,抓住普及普遍的、群众急需的、现在能办的,从农民群众易参与、能受益、投入少的项目事情做起,增强群众主动参与能动性。同时,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特色内涵,把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纳入到当地乡村建设规划中来,传承和保护好民族特色村寨的民族风格建筑、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乡村特色风貌,合理规划布局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农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产业区域,积极打造文旅康养基地、“非遗+旅游”、“文艺+旅游”、“休闲+旅游”等文旅融合区域亮点,让民族群众享受资源红利的同时,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立足民族地区当地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聚焦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培养扶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探索“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加快产业转型和发展,将零散的产业扶贫项目转移到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市场、丰富业态,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交通物流、餐饮购物、文化休闲、养老托育等现代乡村服务业,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要健全民族地区党组织领导的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加强基层两委等建设,落实好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双向培养等制度,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党组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与多元化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确保乡村治理有效、社会有序。要持续开展民族乡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整治,打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文明示范乡村。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不断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