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产业如何“牛”起来?
牛肉,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材,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这还是一个潜力巨大、系统性强的大产业。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皓月集团董事长丛连彪递交了一份《做强做大中国肉牛产业,让中国肉牛产业走向世界》的提案,提出“以文化交流为桥梁,向世界推介中国牛肉品牌”。国际文化交流与肉牛产业怎么结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也非常关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丛连彪委员认为,肉牛产业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重要抓手,但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肉牛养殖产能明显供小于求;二是尚未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肉牛产业发展机制。肉牛产业前期投资大、周期长、突出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低,想要做强做大做优,绝大多数企业都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三是缺少知名的优质肉牛品牌。目前,国产牛肉中,大部分是普通牛肉,优质和高档牛肉比较少,因质量达不到要求,宣传推介渠道少,国际上对中国牛肉品牌认同感普遍较低,使我国牛肉走进国际化市场受到限制。
为此,他提出四条建议:一是给予肉牛产业优势发展省份重点集群化政策支持。比如,对肉牛企业精深加工税收政策;对肉牛养殖企业从国外引进符合农业农村部标准的基础母牛,开通绿色通道和资金支持;二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全球化国家级肉牛创新中心;三是提升肉牛质量、实施品牌效应,提高我国牛肉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以文化交流为桥梁,向世界推介中国牛肉品牌。
在丛连彪委员看来,养殖已经不再是技术低下、产业落后的代名词,而逐渐成为深挖数据价值的高科技行业。大数据、物联网围绕圈舍环境精准调控、精准饲喂、疫病监测、产品追溯等关键场景,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场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时分析牛只的生长速率、繁殖性能、料肉比例等关键养殖参数,通过智慧养殖实现肉牛养殖业提质、降本、绿色、安全发展。
丛连彪委员的建议得到了龙宇翔的高度赞同。特别是在在国际文化交流与肉牛产业发展的结合方面,他还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一是引进良种繁育体系,改良优质肉牛品种;二是学习借鉴先进技术,提高肉牛养殖效益;三是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打造知名肉牛品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肉牛产业一定会走向世界,叫响品牌,真正“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