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陶土芬芳 传承非遗文化

2022-08-16 19:36:34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我有话说
0

  田静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始终坚持认为,蕴藏在民间的非遗事项,一定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面对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建水紫陶时,我心里总会想起这20多年的非遗传承之路。

  为什么要做紫陶?面对无数次同样的提问,我觉得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事项,能让一个人爱到骨子里,它一定有积淀、有熏陶、有传承。

  在我的记忆深处,最初接触到紫陶是在自己的儿童时代,是奶奶火上炖的汽锅鸡、爷爷珍爱的大茶壶。由于自小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与紫陶的结缘,这种结缘也源于我在青少年时期第一次见到碗窑村师傅们在家制作紫陶的样子,以及老师傅们对一个年轻人的倾囊相授。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开始学艺到31岁带学徒,一路走来,我都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哪怕工坊再小,也要“五脏俱全”。从小小的陶茶居工坊开始,到后来的田记窑,再到2018年正式成立的紫陶技能传习中心,通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在钻研自身制陶技艺的同时,我收集、挖掘、整理了“淘泥12炼”“成型72技”“冶陶24法”——由膏泥到器坯再到烧制成形——108道工序建水紫陶传统技艺,已经以生产性的方式得以保护。这108道的传统制陶工艺流程,是对“窑火不断、传承千年”的建水紫陶制作技艺进行规范解读,造就了紫陶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独特艺术风格,让千年记忆真正成为流程清晰、律秩严谨、环环相扣的技艺。

  这门扎根于乡土的传统手艺,同时也能给当地的小青年带来就业机会。多年来我一直以公益的培训方式教授乡村青年学习紫陶制作技艺,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从2009年至今,从创办培训班开始,免费教授制陶技艺,从最初的每期6到7人,到现在的每期20余人,传授紫陶技艺举办的 46期培训班,让很多当地的年轻人成为真正的手工艺人并走向社会,实现手艺人的价值。

  我成立的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是经民政部门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同时成为云南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农村青年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他们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给别人一根拐杖,撑起的只是身躯;给别人一个理想,撑起的则是他的整个人生。紫陶是家乡的手艺,我学习的手艺是老师傅们的传授,我也要通过传承非遗技艺,让年轻人凭借一技之长留在家乡。

  在传承紫陶手艺过程中,我从不少学员身上看到了文化对于人的滋养是多么重要,而这就是当下讲得最多的“以文化人,和谐共生”。也因此,我与学员之间的对话,不光是手艺之间的对话、作品之间的倾诉,也是一种师徒之间的坦诚相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相反会深深根植进乡土之中,最终会滋养、陶冶每个人的内心,会刻进我们的骨子里、血液里,如此往复,奔流不息。

  一些学员身上发生的变化令我震撼,手艺教授并没有太多的言语,日常教习的示范、引导,渐渐让学员从没有信心学习,到经年累月训练之后的自信。大家在熟悉的环境里给自己家的姐妹兄弟分享着学习出师后生活条件的改善,潜移默化地了解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非遗要一代代相传下去,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一个人从学徒开始,一点点融入到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慢慢地改变自己、影响别人、植入乡土、振兴家乡。

  回望过去,在2004年左右,紫陶制作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几百人,如今,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已达到1264户,从业人员已近4万人。曾经几近没落的碗窑村,又再次聚集了大大小小近千家的紫陶作坊。

  在从事建水紫陶制作20多年里,我深知非遗传承的艰难,也了解非遗在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除了参与全国及省级调研工作外,还先后深入红河、大理、丽江、临沧、怒江、普洱及西双版纳多地进行调研,在考察了省内外多项非遗技艺后,不断借鉴其他地方传承技艺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误区和困境,剖析短板和弱项,听取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真实的想法和诉求。通过汇总、整理、分析,把这些调研内容形成了有关提案及社情民意信息,以各种方式为非遗传承鼓与呼。

  在全国两会上,我提交的提案都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内容有关,多次提出了传承好非遗的提案和建议。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我很快就接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详细答复了提案中涉及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情况。

  在政协履职期间,我以建水紫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面向境内外交流宣讲非遗文化,前往清华美院、中华女子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农大,还到过一些中学、小学等,包括到省州县政协机关、企业进行非遗文化传承宣讲,受众近万人。

  作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树立这一代青年尤其是贫困青年的理想和信念,是当代脱贫攻坚最伟大的成就,因为青年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他们有了理想和信念,国家也才会有希望。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丛芳瑶]